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和服务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健全制度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等举措,进一步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本期会客厅围绕“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和服务管理工作”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主持人: 鲁鹏彪 中国社会工作报记者
嘉 宾: 文 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孔维杰 北京市东城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徐丽勇 浙江省丽水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分管日常工作)、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王 勇 安徽省滁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杨 锋 湖北省黄石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林艺平 海南省三亚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创新党建工作理念方法
主持人:针对新就业群体工作地点分散、流动性强、工作时间不固定等特点,如何在探索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上发力?
文军:当前,新就业群体已成为服务市民生活、支撑城市运转、驱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和服务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创新组织设置方式,破解“组织覆盖难”困局。针对新就业群体“散、流、变”的特点,必须突破传统党组织设置思维,探索多元化、动态化的组织覆盖路径,构建契合其职业特性和内在需求、具有时代特征的党建工作新路径。探索构建以职业场域为重点的党建工作新形态,推动组织设置从“单位依附”向“场域覆盖”转变,实现组织网络在流动性职业生态中有效扎根。同时,建立党员组织关系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
构建精准服务体系,增强组织凝聚力与归属感。把凝聚服务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关键抓手,通过工作力量下沉、服务资源集成,让新就业群体共享时代发展成果。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破解“学习落地难”问题。实行线下阵地与线上平台双覆盖,实现时间碎片化与内容精准化双融合。针对其时间碎片化、空间分散化特点,开发场景嵌入式、内容精准化的学习资源与产品,将党的理论政策、法规知识等有机融入日常接单等单、工作间隙等微场景中,变“集中学”为“随时学”。深化赋能联动机制,搭建技能提升、职业认证、资源对接等平台,有效回应新就业群体需求。
搭建作用发挥平台,让“治理对象”参与治理事项。在完善服务保障的同时,应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新就业群体的自身利益需求和价值追求为基点,激发其参与城市治理的潜能。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实现服务管理智能化。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党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现准确识变,为破解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和服务管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比如,建立包含党员信息、流动轨迹、服务需求、参与活动等要素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准。
孔维杰:东城区以北京市“友好之城”建设为蓝图,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2.0升级版,通过“三个强化”破解三大难题,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强化组织覆盖,破解流动难题。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平台共建”的组织覆盖模式,成立区级网约配送行业党委,有序推动区级交通运输行业、快递行业成立党委,探索网络直播、社交电商、网约家政行业党建的有效路径。持续摸排“口袋党员”“隐形党员”,推动平台站点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让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找到组织、找到依靠。
强化政治建设,破解活动难题。加大党员培养力度,单列新就业群体发展党员指标计划,建立“行业——企业——属地”联合培养机制。依托各级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育新学院等平台,灵活开展主题党日、理论学习等活动。打造“小哥微课堂”,利用碎片时间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在线课程,将学习融入小哥日常生活。发挥“文化东城”资源优势,打造初心使命、治理实践、文化传承等5条“红色新游学”线路,引导新就业群体增强城市归属感。
强化工作覆盖,破解引领难题。加强与平台企业的沟通联系,实现外卖站点与属地街道对接。探索建立云端虚拟站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推动全区所有快递站点、外卖站点与属地街道完成对接。通过定期走访、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站点。坚持党建带群建,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优势,在新就业群体中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有效扩大党的工作覆盖。
杨锋:针对新就业群体的特点,黄石市委社会工作部持续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质效。
着力把底数摸清楚。按照“全域摸排、分类统计、动态调整、线上管理”原则,建立行业部门、属地街道、平台站点联动机制,对全市新就业群体开展摸底排查。
着力把党员找出来。一方面,把“红石榴·黄小驿”线上暖“新”驿站人员注册信息与党员管理系统党员信息进行比对,找出“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另一方面,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政策宣讲,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主动报到、亮明身份。
着力把组织建到位。压实网信、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行业部门责任,组建市县两级互联网、网约配送、快递物流行业党委,建立完善“行业(综合)党委+平台企业党支部+网点(站点)党小组”组织体系。
着力把作用发挥好。采取灵活有效方式,推动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培训全覆盖。成立新就业群体党员志愿服务队38支,10名党员骑手被聘为社会治理观察员,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
建立多方联动的利益协调机制
主持人:在完善新就业群体利益协调机制、督促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各地有哪些举措?
徐丽勇:丽水市委社会工作部统筹市场监管、交通、住建、邮政等部门资源,通过开展“浙丽暖心”系列活动收集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建立诉求对接渠道。通过组织恳谈会、走访调研,建立问题诉求清单,推动相关企业与新就业群体直接沟通。
建立矛盾调解中心。在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全市首个“企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使整个园区劳动争议同比下降35%。同时,推动丽水市其他县(市、区)建立相应的新就业群体矛盾调解中心。
督促平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平台企业党建工作纳入新兴领域三年行动方案,推行“书记履行第一责任、站长履行具体责任”的平台企业责任体系。推动平台企业在新就业群体子女暑期托管、家人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主动作为。
王勇:滁州市在完善新就业群体利益协调机制的同时,推动相关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健全制度体系。调整优化“两新”工委成员单位,明确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行业党建职责,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协调解决新就业群体利益问题。出台滁州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要点、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等制度性文件,为新就业群体权益协调提供制度支撑。
畅通沟通渠道。政务公众号设置人民建议征集专区,畅通人民建议征集通道。组织“两新”工委班子成员、行业代表等深入快递站点、外卖配送站等场所与新就业群体进行面对面交流,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建立定期座谈机制,整合市场监管、人社、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资源,形成“问题收集——分类交办——限时办结——反馈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
强化权益保障。积极推动新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险,鼓励平台企业为劳动者购买商业保险,提高劳动者保障水平。召开全市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工作调研座谈会,组织相关市直单位、平台企业及商家代表,围绕加强网约配送员职业伤害保障、优化平台算法规则等方面内容,探索加强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具体措施。成立滁州市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
林艺平:三亚市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与本地实际,建立健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搭建市场监管、交通、邮政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优化“两新”工委运行机制,明确行业部门分条抓、属地党委(工委)兜底抓的责任,构建市委“两新”工委牵头抓总、行业部门具体推进、相关职能部门联动配合、各区党委(工委)兜底管理的工作格局。同时,发挥三亚市“小个专”、互联网、交通运输和快递物流等行业党委作用,推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为新就业群体利益协调提供组织保障。
健全服务体系。三亚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出台暖“新”服务十大行动、关爱新就业群体10条暖“新”措施,将关心关爱与团结凝聚工作融入日常。依托司法、人社等部门,构建涵盖法律援助、心理服务、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等内容的“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及时解决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
强化沟通协调。针对新就业群体关注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社保缴纳、职业伤害保障等问题,三亚市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畅通诉求表达与利益协调渠道,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回应与妥善处理。通过定期对话、联合检查等方式,督促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主持人:在加强对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和服务管理方面,各地有哪些有益做法?
孔维杰:东城区通过织密组织体系网、服务体系网、保障体系网,打造友好成长平台、服务管理平台,扎实做好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和服务管理工作。
构建“全域服务圈”,提供多元友好服务。制定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行动计划,明确21项具体任务。建成暖“新”驿站300余个,构建5分钟服务圈。开发“融新e家”信息化平台,提供扫码亮证、驿站查询、生活服务等13项功能。系统建设小区、楼宇等8类友好场景,完善标识指引、增设充电桩(换电柜)等友好设施。培育友好商户,建设暖“新”食堂,整合各类资源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健康咨询、子女托管等服务。
筑牢“权益保障网”,确保“小哥”安居乐业。畅通诉求渠道,构建职能部门、行业党委、属地街道、平台企业等四方联动诉求办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暖新议事会”“小哥话家常”等活动。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权益保障专线,依托“东律韶华”法律志愿服务队、“一站式”调解中心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培育友好企业,常态化开展关爱慰问活动,探索设立“暖新基金”,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大病帮扶、急难救助等保障。
拓展“成长赋能链”,推动实现双向奔赴。成立育新学院,打造学历提升、基础素养、技能进阶、兴趣培养等四大课程体系,赋能新就业群体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组织搭建灵活多样的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平台。建立积分兑换服务机制,鼓励新就业群体开展“顺手公益”、积极建言献策。
王勇:滁州市扎实推进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与服务管理工作,让暖心举措落地见效。
制定服务清单。整合各方力量,探索建立行业党组织、属地党组织、企业党组织、群团组织联动的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诉求反馈等机制,会同组织部门制定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12条举措、“亭暖新”30条举措和暖“新”服务清单100余项。
打造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推动全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各类服务驿站向新就业群体开放。组织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进社区,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
弘扬先进典型。制作《党建引领亭暖新兴》专题片,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推介全市“十佳”新就业群体,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新业态的骨干力量担任新兴领域“滁州有让”先锋宣传员、监督员,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参与治理。吸纳150余名新业态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和新就业群体党员担任社区兼职委员,定期开展议事协商。同时,设立新就业群体政策宣传、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岗位,组建“红色骑手”等志愿服务队,鼓励新就业群体积极加入。
杨锋:黄石市以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为载体,全面开展“五新”行动,全力推动“五维”友好,有效提升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质效。
开展舒“新”行动。印发《关于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的实施意见》,组织签订《全市住宅小区邮政、快递投递及外卖配送服务行为公约》,制定友好社区、友好商圈、友好医院等友好场景建设导引。
开展暖“新”行动。推出“湖北移动骑士卡”等暖“新”实招,公布友好商户,开放纳凉点位,推动儿童“爱心托管班”向新就业群体家庭倾斜。
开展安“新”行动。常态化开展“小哥恳谈会”,及时回应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将新业态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列入市政府民生事项,全面加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
开展护“新”行动。实施新就业群体培优计划,加大新就业群体先进典型选树力度。今年以来,共有3名新就业群体党员担任“两代表一委员”,5名骑手获评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文明城市创建先进个人”等荣誉,112名快递员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开展联“新”行动。依托“红石榴·黄小驿”线上暖“新”驿站,建立完善“发现问题、一键上报、智能分派、处置解决、情况反馈、兑换积分”闭环机制,有效发挥“移动探头”“小巷骑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