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
        2025-07-11

7月4日至6日,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主题,深入研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阐释和学术性表达,推进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张翼,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王菲,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永强等领导出席学术年会开幕式。

李永强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重点介绍了学校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引领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发展的办学实践和思考。他指出,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不仅是中国社会学界的思想盛宴,也是学校百年华诞系列学术活动的精彩篇章。学校社会学科根植于百年西财经世济民的沃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愿以此次年会为契机,与各兄弟高校和专家学者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培林指出,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本次年会的召开是中国社会学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契机。中国社会学要深入调查研究,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社会学的力量。中国社会学要注重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扎根中国大地的社会学青年学者,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王菲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表明中国社会学会对西南财经大学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和对四川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学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重大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开拓创新,培育了四川省首家社会学学科博士点和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希望西南财经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调研讲话精神,以此次年会为契机,发挥社会学等学科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民生热点,推动学术研究转化为实践创新成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智慧。

张翼在致开幕词时表示,中国社会学正处于关键发展节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必要有能力发挥理论支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贡献学科力量。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社会学的重视指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以贯之地强调要发展社会学,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强调要以社会学的发展、以社会调查研究与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出需要建设和完善的学科中,涉及社会学类的就占了个,分别是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心理学宗教学。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和关怀,努力建立、健全、建强社会学的科学研究队伍、人才培养机制、成果发表载体,不负韶华、不负使命推动理论创新,回答时代之问

开幕式由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桂富强主持。

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负责全面工作)杨典主持。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擎教授“金融与美好生活”为题,讨论了金融在塑造社会发展形态上的功能属性这一核心问题。他认为,中国现代金融发展的社会成就,特别是中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强化金融履行社会责任,突破了传统经典理论框架,进一步丰富自主知识体系。无论是宏观层面的金融让利促进经济增长研究,或是微观层面的金融扶贫促进环境责任的研究,均表明金融在促进现代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表示,如何构建宏观和微观金融研究的逻辑一致性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实现“好的社会”的有效途径。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西南、华南与江南:拓展社会学研究的空间尺度”为题,讨论了区域研究的学术传统和未来的重要研究议程。何雪松从个人学术经历和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基层治理区域模式等角度进行了学术反思,介绍了基本经济区、市场体系、从社区研究到区域研究等学术传统,剖析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空间尺度和区域的结构意义他建议,社会学要以区域为核心概念更好地服务“国之大者”、推进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邓燕华教授“数字平台、县域网络与地方公益力量的发展”为主题,讨论了数字公益模式下地方社会组织促进地方公益发展的机制问题。她以T县S协会为例,提出欠发达县域社会组织何以获得成功进而壮大地方公益的学理疑问。她认为,数字平台公益模式的多维特征以及背后的交互作用机制发挥了重要影响,并从国家—市场—社会的关系、地方网络等角度予以理论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朱涛研究员“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个法律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为题,详细剖析了社会治理中的纠纷和面向“社会”的法律社会学研究。他认为,纠纷存在过程论和意义论解释,当前纠纷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面向“社会”的法律社会学需要密切关注社会运行的“合法律性”和法律规范的“合社会性”,进而深化法律的社会过程研究。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晓谕副教授“永不下线:现代社会睡眠危机的社会学回应”为题,讨论了现代社会的睡眠危机和睡眠社会学的未来发展问题。她认为,现代化对效率和效益的极致追求使睡眠逐渐沦为需要被克服的非生产性状态,广泛存在的睡眠不足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流行病,造成公众寿命损失和经济损失,睡眠问题亟需得到社会学者的关注不仅能拓展社会学的研究议题,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睡眠健康的关注与重视,推动睡眠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的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全国社会学教学科研机构、博士点、一流学科、一流专业负责人,以及论文入选本次学术年会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等参加了会议,在两天时间内于分论坛同时开展学术交流。

西南财经大学肇始于1925年上海光华大学,栉风沐雨,百岁峥嵘。学校始终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厚植财经沃土,服务国家发展。西南财经大学的社会学学科最早可以上溯至1925年成立的光华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招生人口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8抗震救灾时期,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的专家齐聚四川服务灾区,西财的社会学师生也积极投身其中,专家们手把手带和一线服务实践推动了学科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深蒙中国社会学界同仁的鼎力支持与深切关怀,西财社会学凝聚了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一批兼具深厚学养与创新活力的中坚力量,师生们扎根雪域高原、大小凉山、高黎贡山、成渝乡村,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潜心耕耘,先后2018年和2024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点,社会科学总论已进入ESI前1%。

6日下午,年会闭幕式如期举行。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童根兴主持会议,张翼会长做大会总结。

会上为年会志愿者代表颁发了证书。一直以来,志愿者都是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无论是细雨微风还是炎炎烈日,他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全身心地投入到大会的每一个环节:从前期的会议注册到会场的细致服务、会场秩序维护与咨询解答的高效精准……在每一个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岗位上,志愿者们用服务生动诠释了“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西财校训,完美展现了西财学子的风采。

闭幕式上,张翼会长宣布2026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将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欢迎大家明年相聚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