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理论社会学论坛:重建40年以来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坛综述
        2019-08-08

    2019713日至14日,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理论社会学分论坛在云南大学文渊楼416教室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和《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共同主办。论坛以“重建40年以来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深入研讨社会学重建40年理论发展的脉络、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向等议题。

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和南京大学成伯清教授两位坛主的精彩致辞拉开本次论坛的帷幕,共有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及在校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经过精心筛选,本次论坛共收录高质量投稿文章32篇,安排研讨26篇,并按照相关研究领域设置为“社会理论的整体视野”、“经典社会理论”、“现当代社会理论”和“社会理论与中国”4个单元组织与会同仁进行发言、评议与讨论。

 

 

单元1:社会理论的整体视野

第一单元由哈尔滨工程大学郑莉教授主持,共讨论3篇论文。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报告的论文通过将发展划分为“内生-外因”型、“早发-迟发”型和“结构均衡-功能失范”型三种类型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来讨论和阐述社会发展本质的理论与内涵。河南农业大学刘忠魏老师从理论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人类学存在论的知识论思考进行梳理和批判,并认为这种理论议题的讨论有助于增进社会理论的范式理解,以及有助于增进社会科学理论批判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对话。西北大学孙明哲老师关注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剩女”现象,通过在社群、符号、实践和伦理维度对“剩女”现象的多元话语分析,探索社会现实的二象性以及社群与符号共同塑造社会现实的机制。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对上述报告论文进行评议,他指出这几篇报告都具备宏阔的理论视野,并能够聚焦当今理论学界的难点、热点议题,他建议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类型、概念和维度划分时,要更为注意含括性和互斥性。

 

单元2:经典社会理论

第二单元第一部分由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主持,共报告3篇论文。中山大学的朱亚坤老师考察了列宁对民粹主义主观社会学的原则性和具体性批判,并将“回到社会现实”这一命题置于俄国马克思主义和民粹主义分歧的始发点,指出造成俄国马克思主义和民粹主义之间差异的原因在于面对社会现实采取的不同理论阐释、态度以及实践方略。北京大学陈敬国博士从理性化与自由的关系入手,讨论韦伯为消除德国官僚制危机而提出的“议会民主制”政治方案,并提出在应对德国官僚制带来的自由危机时“议会民主制”是比“领袖民主制”更为适宜的选择。哈尔滨工程大学赵冰心博士研究指出韦伯在分析传统中国政治支配时,基于西方文化、概念和标准而得出家产制与官僚制相矛盾的结论,但事实上传统中国的家产官僚制是既冲突又统一的。其统一性在经验层面的表现为传统中国的超稳定结构,而这种超稳定结构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第二单元第二部分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张翼飞副教授主持,共研讨4篇论文。上海大学薛金成博士从儒教担纲者——“士”入手,在文化和历史两个维度阐释韦伯有关中国的研究,他同时指出从士与官僚制的关系以及儒教的入世取向来看,士不能作为革命性的力量来破除中国社会的传统,引领中国走入现代。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辛诚同学系统梳理了韦伯《罗雪尔的“历史方法”》中社会文化科学的宗旨与方法,指出韦伯通过对罗雪尔观点的反驳发展出自身关于社会文化科学的方法论,并为这一学科确立其独特宗旨与问题域。上海大学郭琦博士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出发,从多个维度追溯了美国民主生活的教派根源,进一步解释韦伯关于教派的结构性原理与民主结构之间的选择性亲和论断。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庄林政同学借助“行会”概念对韦伯和涂尔干关于欧洲与中国行会的历史研究进行梳理和比较,进而把握东西方文明各自的独特性。东南大学朱雯铮老师对薛金成博士和辛诚同学报告论文进行了评议,她肯定研究者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并建议研究者应更为注重文章撰写时的逻辑一致性。随后,西北大学孙明哲老师对郭琦博士和庄林政同学报告论文进行了评议,他建议研究者应该更为深入历史的维度去挖掘和把握概念的原貌。

第二单元第三部分中央财经大学王建民副教授主持,共报告4篇论文。东南大学朱雯铮老师通过比对韦伯与福柯思想研究后期的资料,论证两人面对现代性下被“铁牢笼”束缚的个体时,都在寻求塑造自我的方式,以及同样希望为现代自我找到特定生存形式的联系。安徽师范大学李冰仙老师将社会事实的特征定义为客观性与强制性,并从“质”与“量”的维度将社会事实分为四类,进而以社会事实的特征和类型来反驳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提出的“犯罪正常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志远博士提出一种包含着三个社会行为理论假设的理论视角,以解释差序格局、面子、中国式关系、熟人文化等典型中国人行为模式背后的机理,并进一步预测中国个体的社会行为。山东大学林聚任教授对报告论文进行了评议。

 

单元3:现当代社会理论

第三单元第一部分由河海大学沈毅教授主持,共讨论3篇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李钧鹏教授从理解、知识与意义三个概念出发,通过连贯的理论视角审视彼得·伯格的经验研究,并考察他如何在肯定社会科学价值无涉的同时探求超越性的伦理价值。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陆兵哲同学提出“社会分化”是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主线,而“社会整合”是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的主线,同时社会变迁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的统一,所以鲍德里亚的“分化逻辑”和鲍曼的“整合逻辑”是互补的。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毛俊博同学运用一种有限的系谱学方法,将福柯的认识论原则和思想史研究方法引入福柯研究,从福柯与康吉莱姆和涂尔干思想的对话中,探讨福柯认识论和规范观形成的条件和规则。

第三单元第二部分由华中师范大学李钧鹏教授主持,同研讨3篇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冯树磊同学系统梳理了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并结合布迪厄的经验研究,整理不同阶层群体惯习的变迁机制和相关效应,及其与社会变迁、群体流动之间的关联。山东中医药大学甄红菊副教授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梳理斯图亚特·霍尔青年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该理论对于当代中国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启示。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孙畅同学指出罗伯特·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着“自然继替”观念,这种去历史化的做法实际上是帕克对于当时民族国家主导的“冲突的时代”的理论回应,而作为20世纪初美国社会缩影的“大熔炉”都市,不同族群对共生的依恋也隐含着一种“世界主义”的理想。

 

单元4:社会理论与中国

第四单元第一部分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甄红菊副教授主持,共报告3篇论文。河海大学沈毅教授提出“人缘取向”构成多数中国人差序式人伦维系、建构和发展的“差序格局”的核心特征,充分展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式阴阳转化的进退之道,其中暗含着中庸式“推己及人”而“义利共生”的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作用。中央财经大学王建民副教授将“推”作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人伦关系的一个切入点,文章主要讨论了“推”的方法论意涵,指出运用“推”的方法的关键在于“对生活世界的浸淫和体会”、“社会圈子中心人物的确定”以及“关系链条及其内容的梳理”。中国农业大学吴丽娟博士从卡尔·波兰尼“嵌入”理论视角回顾费孝通先生“乡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等乡村建设思想,以回应当前乡村建设中农村流动化、空心化的现实社会问题。

第四单元第二部分由中央财经大学王建民副教授主持,共讨论3篇论文。北京大学付骥潇同学对《仪礼·士丧礼》中的礼仪进行梳理,总结出丧礼“礼各有主”的特点,进而探讨其与差序格局之间的关联,发掘其背后的思想原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以期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行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马俊男同学以《盐铁论》为文本依据,通过分析盐铁会议上御史大夫与贤良文学的辩论来阐述儒法国家的解释模式,文章指出儒家思想并非简单的意识形态权力,而是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合体,对于现实政治有强烈的干预愿望。哈尔滨工程大学赵旭博士从“群己权界”关系出发对严复自由思想进行研究和阐释,并指出严复关于“小己自由”与“国群自由”的区分,凸显出严复思想中“个人自由”与“国家富强”之间的巨大张力与内在困境。

 

经过两天的报告、评议与研讨,“理论社会学:重建40年以来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哈尔滨工程大学郑莉教授对论坛做出总结,她指出本次理论社会学论坛体现出如下特征:一、主题多元、质量上乘。论坛精心筛选和收录投稿论文,并按照研究领域设置为四个单元,在单元内部按照研究内容又进行具体细分。报告论文的主题从经典到当代、从西方到中国、从整体视域到个案研究,并在理论社会学的研究脉络中充分延展。二、问题聚焦、对话性强。在研讨与评议的过程中,评议人聚焦问题、充分讨论并为研究者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评议人、研究者及其他与会者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对话与互动,真正实现年会论坛学术展示与学术交流的目的。三、坚守阵地、责任担当。从事理论社会学研究要有“敢为人后”的准备,要以极大的学术热忱坚守住理论大本营,更要注意与经验研究的对话和结合从而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理论社会学论坛中,青年教师和学生队伍日趋壮大,他们是可以燎原的星火,也是理论社会学蓬勃发展的希望。

 

本次理论社会学论坛议题合理、研讨充分、气氛热烈,获得参会人员的高度认可,同时受到社会学会及与会同仁的一致好评,被大会评选为“优秀论坛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