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综述
        2019-08-03

 

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于713日下午、14日上午在云南大学文渊楼409教室举行。最早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发起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已连续举办五届,本次为第六届,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合作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诸多高校与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新时期我国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关键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713日下午两点,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肖瑛教授的主持下,论坛正式开始。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李友梅教授首先致辞。她肯定了论坛六年来在促进学术交流、提升研究水平方面的进步,同时对如何深化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提出了更高期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致辞表示,新时期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仍然面临诸多关键瓶颈问题,需要跨学科的深入合作,希望论坛能为此做出更多贡献。

下午的论坛分为两大单元。第一单元由肖瑛教授主持,七位发言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特大城市流动人口治理领域,并进一步细分为三组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田丰研究员以长期的田野工作为基础,介绍了深圳“三和”青年群体的生活状况与社会生态,并结合国外经验探讨了这一群体产生的社会条件。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兵教授以“城中村改造中的钉子户问题”为题发言,基于广州猎德村、冼村等基层案例,提出并分析了“钉子户”在多中心治理中的地位问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黄晓春教授对第一组两位发言进行评论,指出三和青年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对未来预期的缺失,而钉子户行为逻辑的核心是维护其巨大的根本利益。第二组有两位发言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的洪小良教授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报告了北京市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合状况,探讨了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合的内在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汪建华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地方工业发展与劳工政治”,基于珠三角与内地城市的比较,重点讨论了发展与稳定、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等三对关系。上海华夏发展研究院、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陈新光教授对两位发言进行了评论。第三组共三位发言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谭日辉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留下、回迁还是等待:流动人口城市化治理研究”,借助治理理论、公民资格理论等,他分析了流动人口城市化的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金桥副教授基于上海的基层实践案例,提出“边缘创新”概念,认为这是一种着重基层、侧重机制的创新方式,并结合体制惯性与弹性展开自己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书琬的发言题目是“长三角区域流动人口治理和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梳理了长三角流动人口治理的相关制度政策,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建议。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社会建设教研部的陈藻教授对三位发言进行了评论。

论坛第二单元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黄晓春教授主持。第一组三位发言人分别是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陈新光教授、成都市委党校陈藻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冯猛副教授。陈新光教授结合《2018年浦东新区社会治理指数报告》,从指标体系如何科学合理构建的角度提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路;陈藻教授重点介绍了成都市社会治理创新体制的运行模式,并探讨了如何优化推进的思路与建议;冯猛副教授以近年来浦东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历程为分析基础,借助组织社会学视角分析了基层治理的维持与强化等系列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谭日辉研究员对第一组发言分别进行了点评。第二组有两位发言人,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沈瑞英教授与硕士生胡婷婷基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基层案例,探讨了公益金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居委会与社会组织如何有效合作的问题;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刘勇博士以“行动者间的割裂:内城社区福利治理困境研究”为题进行发言,介绍了广州市某街区长者福利服务体系的运作状况,探讨了如何通过多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兵教授对两个发言进行了评论。第三组也有两位发言人,来自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葛天任助理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以上海动拆迁案例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了存量更新时期的“街居”组织与空间治理相关问题;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代凯副教授同样关注特大城市旧城改造问题,并重点分析了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上海师范大学冯猛副教授对第三组发言分别进行了评论。

714日上午8点半,论坛继续举行第三、第四单元的发言交流。第三单元共有三组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冯希莹副研究员主持。第一组两位发言人分别是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瞿小敏博士和天津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的刘琳博士。瞿小敏博士基于“2017 年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数据,着重探讨了城市居民诉求表达形式的选择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并就如何促进制度化的诉求表达提出了建议;刘琳博士基于“2016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阶层、动机两个维度讨论了北京、上海、广州居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金桥副教授对第一组发言进行了评论。第二组有三位发言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姚烨琳博士运用上海外籍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社会融入与流动经历对外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苏迪运用2017年调查数据,分别分析了身份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和社交融合对城市白领新移民定居意愿的影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苏亮基于上海市的质性研究资料,讨论了重要他人与流动儿童教育机会获得之间的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汪建华副研究员对三个发言进行了点评。第三组的三位发言人均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且论文均为定量研究。张嘉铃分析了互联网使用、住房产权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罗美容介绍了大都市民众风险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丁宇露则分析了子代抚养对城市低收入女性职业选择的影响。天津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刘琳博士对第三组发言提出了评论意见。

第四单元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金桥副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张淼副教授,她从“共有地”概念出发,结合上海社区案例,讨论了社区治理中如何防范各类矛盾冲突的问题。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刘勇博士对其发言进行了评论。接下来的两位发言人分别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刘群副教授、广州市鼎和社会服务中心王连权 总干事。刘群副教授介绍了上海居民的精神健康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王连权 总干事以广州市为例,介绍了特大城市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模式,在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书琬对两位发言进行了点评。最后两位发言人是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倪晓峰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王丽婷,分别介绍了深圳市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会治理与上海市本地居民和外来农民工关系改善的多个经验案例,并探讨了其中的运作机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张淼副教授对两个发言进行了点评。

最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黄晓春副院长对本届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论坛发言关注北上广深等中国一线城市的最新现实和实践探索,从社会结构变迁与特殊群体、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城市更新与动拆迁、精神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等诸多领域探讨了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对与会者表示感谢,并期待下次再会。

2019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闭幕式上,本论坛连续第三次获评优秀论坛组织奖。同时,论坛推荐的冯猛副教授的论文《组织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维持与强化》获评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