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消费社会学论坛综述
        2019-08-01

 

713日下午至14日上午,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消费社会学论坛”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如期举行。截止今年,“消费社会学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期。本期论坛主题为“消费转型的社会学研究”,由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共同主办,论坛负责人为王宁教授和张敦福教授,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香港树人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各院校60多名师生参与了论坛交流。本次论坛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分享经济与网络消费;饮食消费、消费空间与美好生活;住房消费、消费升级与消费分层;消费文化、时尚与身体。

林晓珊主持的“分享经济与网络消费”单元中:王润奇认为协作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性的协作经济,它们在市场中扮演了反脱嵌的角色,维系了协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一类是非市场性的协作经济,扮演了再脱嵌的角色,使社区与共同体重新回到嵌入性经济中。陈正耀认为共享经济的两个重要概念——闲置资源与利用不足,以滴滴顺风车为例,认为这一典型的共享经济模式能够达到“可持续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目标,进而揭示出共享经济与可持续消费之间的亲和性。郑诗琪等人通过对时间银行同理想型的对比,认为在社会资本与普遍信任缺乏的本土情境中,提炼出“逻辑置换”与“信任链接”两个核心概念,对时间银行的本土化现状与困境加以探讨。陈璐试图对于数字技术环境下的医疗服务进行评估,研究网络医疗对于传统的、有中国特色的医患沟通可能存在的影响。陈昕分析网络主播是如何进行“自我商品化”的,观众又是如何参与到这一商品化的过程当中去的。高婕以淘宝某网红直播间为例,从网络直播的情境控制、话语&身体策略、产品控制、粉丝营销四个维度来研究网红直播间或网红主播如何诞生,如何对消费者决策发挥影响。刘凯强等人认为境外代购作为满足人们强烈跨地域购物需求的新兴中介,发展阶段经历由稀缺商品的单一获取到“高档奢侈品”、“高质量品牌”和“价格优势产品”等多元种类的追求。陈丽慧通过Python 对目前《孤独星球》中国系列丛书在词频统计和SNA 分析基础上,研究其是如何通过的展演旅游攻略暗示驴友建立符合“驴圈”的身份认同,构建起“驴友”消费符号的拟象世界。本单元的评论人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金海副教授。刘能认为前三篇文章较多地在理论层面做出了工作,但是他认为协作消费的讨论框架更适合为一种交叉框架,即在某一个连续统上,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组合的协作消费。吴金海认为网络条件下消费实践的多样性更应该考虑到社会责任,我们的消费同这个社会发生了多种联系。

王宁主持的“饮食消费、消费单元与美好生活”中:杨敏将新时代的民生建设视为品质民生的建设过程。通过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可以呈现出新时代品质民生需求的重要趋势及特征,认为品质民生需要的核心内容是品质生活需要。张敦福探索了绿色公共空间的利用,认为物质安排、社会规范和集体能力情感被折叠在这些空间中。蔡楚佳对“资本/市场 = 公共/社会”的问题进行反思,另一方面阐述了空间与实践的维度在这一议题中的相触,基于案例出发强调了更多值得注意的可能性以及更大的想象力的必要。谢林卿发现其饮食消费与养生实践实际上是由食品安全恐慌、身体疾病焦虑以及品质生活追求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所驱动,并最终在饮食消费过程中表现为食品供给专门化和饮食节律轻食化。郑姝莉发现葡萄酒旅游的阶层-趣味具有双源性。这种双源性是葡萄酒旅游全球化与中国葡萄酒旅游本土化两个场域的互动结果。高雅在消费社会学的视角下来探讨,形成对酒精成瘾行为的整体性认识。刘萌分析了LOHAS 杂志构建食品可持续性与全球食品运动倡导的“可持续性食物”的相似性和差异,从而了解可持续饮食与社会变革和消费主义的混合叙事。王瑞瑞发现,面子消费主要体现在宴请消费、鼓乐消费、纸扎品消费三个环节。其具体内容变化蕴含着情感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博弈。来上海大学张敦福教授和香港树人大学刘硕博士对本单元论文发育进行点评。张敦福认为消费实践除了应该考虑到社会与市场的框架,还应该考虑到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刘硕认为消费实践的多样化促成了消费社会学研究田野与对象的多样化,在今天的消费社会中,消费构成了越来越多的讨论维度。

张敦福主持的“住房消费、消费升级与消费分层”单元中,王宁从嵌入性视角切入分析不平衡发展政策的形成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悖论”,进而陷入发展的陷阱;提出应该在顺应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尽快启动社会转型,走出消费悖论的陷阱。武朋卓分析社会阶层认同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张航瑞在检视西方消费分层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消费行为的阶层分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指出以往研究的贡献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预测。史骥研究了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中轿车消费的文化意涵。林晓珊通过对一个“插花课堂”的田野观察和十余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建构了一个“雅致生活”的分析框架,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风格化和阶层化三个维度,剖析了城市女性鲜花消费和雅致生活的实践过程吴金海认为我国的消费社会学领域者对社会责任消费对关注不足。探讨了关注不足的原因,如何把社会责任消费纳入消费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之下以及消费社会学在探讨此类问题的优势等一系列的问题。刘硕从宁波这一城市中,中产阶层对于学区房的战略选择,探讨体制内外,不同代际的中产阶层如何通过整合及继承家庭内部的资源优势,为自己的子女保持中产阶层位置开路。郝秋晨对农民工的住房消费,城市级别与市民身份认同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的决定机制,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最终的落脚点应该还是在中小城市。何汝勤、池静旻对住房融资模式进行分类,探究社会变迁背景下住房消费中显示出对社会支持差异。本单元发言结束后,安徽大学的范和生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朱迪副研究员分别对这以上论文进行点评。范和生认为消费社会学对解释生活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消费已经上升到了对社会结构,文化体制,价值观念有重大影响的现象。朱迪认为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在消费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应该进行区分,在讨论一系列住房消费问题时应该纳入时间和代际的因素。

杨敏主持的“消费文化、时尚与身体”单元中,朱迪提出了由“传递”“重建”“超越”等三种不同机制组成的中产阶层文化资本再生产分析框架,强调在解释当代中产阶层的文化资本再生产机制时应重视由国家、市场、全球化等家庭外部社会结构因素构成的多维解释框架,并将子女教育问题放置在个体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动态发展语境中加以探讨。刘言在考察网易严选文案文本所建构的形象的同时,尝试理解文本形象如何制造中产阶层的消费品味,为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和阶级趣味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路阳发现城乡青年品味背后的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的城乡二元区隔,向着真实、有趣、酷等更多元方向演化。这一新走向不仅体现与促进了城乡青年品味的融合,也为认识当下城乡结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张璐从亚里士多德、巴塔耶、马斯洛、齐泽克对消费的研究出发,研究了当代中国消费现象中的伦理升华。冀禹洁对快时尚品牌的消费实践进行分析,对快时尚品牌和消费者共同参与与创建的消费世界做了深入研究。康义金结合历史材料以服饰消费状况为例对于战后日本消费文化变迁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当前中国大众消费文化研究提供对比材料以及借鉴经验。高昕通过分析在读女博士的身体消费现状并做归因分析,试图从身体消费的角度展示一个最真实的女博士群体。阎秀杰通过消费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基础,对“破洞牛仔”展开深入的消费、生产与设计的剖析,希望促进交叉学科的知识互动性。中山大学的王宁教授和广州大学的陈璐老师是本单元的评论人。王宁评论到几位发言人的关于消费现象的研究对于理论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包括解释不同阶层的消费行为,流行文化的发展以及市场行为中意识形态的引入等。陈璐肯定了后面三位发言人的研究,建议进一步挖掘结构性因素,未来继续深入研究。

此次论坛的参会者既有在读的研究生,也有已经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与研究员,处于不同阶段的研究者在报告和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到场同仁都期待如此平等、自由、开放的学术平台能够继续发展,为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氛围与空间。在714日下午的闭幕式上,消费社会学论坛再次蝉联“优秀论坛组织奖”的荣誉,朱迪陈蒙合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城市中产家庭的子女品味培养与文化资本再生产》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执笔:池静旻、王润奇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