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征文通知】运动社会学论坛——运动参与与社会发展(93)
        2023-05-26

各位学界同仁

中国社会学会拟于202377日至9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新使命”为主题的学术年会。经中国社会学会批准,年会设立了“新时代新征程:运动参与与社会发展”运动社会学专题论坛。本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化社会研究院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协办。

 

诚邀学界同仁不吝赐稿,参与研讨、发表高见、砥砺共进。论坛相关事宜敬告如下:

 

一、论坛主题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时代为观照,以社会事实为观照,解答和解决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对此,立足于运动参与,以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去发现运动背后的冲突与整合、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张力,探索运动对于个体的社会化机制,回应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运动参与主体的切身关切,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社会学理论体系。

本论坛重点关注运动参与中的行为与秩序、以及由二者耦合而衍生出的物质性身体与社会情境化表征,深入分析运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进而探求和揭示那些饱经历史洗礼并围绕行为与秩序为主题而生成的社会实在、运动参与的创造性经验,以及运动参与在现代性场域空间之下所面临的挑战,以进一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和推动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现拟定如下议题,来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1)运动参与与个体社会化;

2)运动参与与健康促进;

3)运动参与与社会整合;

4)运动参与与全球化;

5)运动参与与文化传承;

6)运动参与与社会心理;

7)运动休闲与社会环境;

8)运动社群与社会关系;

9)社区运动与社会变迁;

10)运动参与中的阶层、角色与资本;

11)数字化与运动参与;

12)运动行为志的研究范式的建构。

 

二、论坛举办时间及地点

举办日期:拟于202377-9

举办地点:南开大学(天津)

论坛日程1

论坛举办形式:拟采取线下研讨方式进行(具体时间、地点、形式根据年会组委会统一安排确定)

 

三、论文要求

1.参会论文须为未正式发表的文章。每篇论文只可投递一个论坛。严禁一稿多投。

2.论文字数、格式与体例

1)论文篇幅在6000-15000字之间为宜。

2)稿件首页应包括以下信息: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电邮地址。

3)稿件第二页应包括以下信息:中英文的标题、摘要与关键词。

4)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稿件具体文献引用和行文规范请参考《社会学研究》的投稿要求。

5)页面要求:正文字体用宋体,字号为小四号字或五号字;注解一律采用当页页下注形式;论文统一用A4规格页面排版。

 

四、论文提交和会议邀请

1、论文提交

论文全文与参会回执请于2023612日前以word文档形式通过电子邮件提交到论坛电子邮箱:sociologycs@163.com

邮件主题与论文以“运动社会学分论坛+姓名+工作单位”的方式命名;

参会回执以“运动社会学分论坛+姓名+参会回执”的方式命名。

2、会议邀请

论坛主办者依据所提交论文的学术质量,确定与会代表;报中国社会学会秘书处审核后,我们将向正式确认与会的人员发出正式邀请函。届时与会代表凭会议邀请函参加论坛。

 

五、论坛主办单位、协办单位、负责人与联系人

1、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化社会研究院

2、协办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

3、负责人

王智慧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体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富晓星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社会建设基地研究员

闻翔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评论》副主编

 

4、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张忠石(电话:18810226829   邮箱:zhangzhongshi2023@163.com

赵  妍(电话:18801292379   邮箱:yanzh829@ruc.edu.cn

 

六、参会回执获取

1、使用百度网盘提取链接获取:https://pan.baidu.com/s/1oyVl8EYF4AV7ekTkLLuk7A 

 

提取码:nbb8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化社会研究院

 

20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