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从美丽山地到美丽中国:山区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论坛”综述
        2013-08-26

 中国社会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分论坛“从美丽山地到美丽中国:山区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于2013721830-1710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隆重举行。本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28篇,作者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青海省委党校、三峡大学、贵州师范学院、湖北理工学院、嘉应学院、凯里学院、宝山学院、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

论坛负责人、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教授致论坛开幕词。他从“天地通”的哲学高度,精辟地阐述了万物共生的生态观,主张多做接地气的学术研究,高度重视山地生态与山地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坛围绕“山区社区与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内容主要涉及山地生态、山地旅游、山地人口结构、山地灾害和灾后重建、山地扶贫、山地文化、山区民间社会管理以及山地开发等问题。

李明华《费孝通先生的山区社会学思想》,深刻总结了费孝通先生的自然神态、人文生态和心理生态相结合的“三态合一”思想。郭占锋《城市化进程中山区农村人口过疏化状况的实证分析——以陕西水村和山西南村为例》,分析了城镇化对山区农村的影响。刘伟《文化视域下藏族社区的生态补偿模式行动研究》,提出生态补偿应该引入文化视角的观点,主张建构一套嵌入当地文化的生态补偿模式。郑瑞强《连片开发扶贫理论推演与发展策略实证——以九江市特殊困难地区为例》,重点考量相关群体之间在连片开发扶贫中的利益平衡问题。郭婧《山地民族村寨传统防火制度——以贵州省黔东南侗族地区田野调查为个案研究》,提出面对地方性制度,国家和政府应在多元的价值观面前应保持中立和宽容的态度。梁瑞《仪式空间与山地神性的互构》,提出仪式空间与山地神性就是在“神圣”与“世俗”二元结构的对立统一过程中,不断地相互构建。田红云《湘黔边区山地民族的“面具之道”——兼与列维-斯特劳斯的面具观对话》,认为动态的实践和意义的获得要通过三元,甚至多元的结构关系来展开。张弋明《城镇化进程中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鄂西野三关镇的“撒叶儿嗬”为例》,对鄂西三关镇的“撒叶儿嗬”发展概况、传承形式与变迁模式进行描述。周春发《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竞争与冲突——以微村为例》,分析了造成旅游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陈真亮《生态习惯法现代化价值基础及合理进路》,从生态习惯法角度进行习惯法现代化价值基础和进路的研究。石林《江山作主人为客——侗族人山关系哲学观解读》,认为侗族是“稻林共作山地民族”,“山地命名制”是侗族自有的文化内涵。李如东《民国时期外国传教士笔下西南山地民的自然崇拜——知识、文化遭遇情境中的比较宗教研究》,考察外国传教士的西南山地民族自然崇拜的论述,阐述其比较宗教研究的特点。蒋楠楠《跨域式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变迁》,认为在外来环境变化实质上是羌族地区社会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变迁的积极调适与发展。陈业强《从高黎贡山到东部平原: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原因分析》,分析了婚姻迁移的内外原因。冯海英《河湟河谷土族文化发展解析》,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了影响土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因素。凌永忠《晚清东川铜业近代化研究》,分析了晚清东川铜业的近代化尝试、恢复发展及其难脱困境的原因。蔡熙《论活态史诗<亚鲁王>的文化遗产价值》,从历史文化、审美、学术等方面分析了《亚鲁王》的文化遗产价值。张颖慧《边地山民的识字率与国家认同——建国初期贵州扫盲运动的人类学分析》,对扫盲运动、识字率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作了人类学分析。蒙昌配《苗语对山地的命名与认知研究——兼与汉语、英语、匈牙利语等相关词汇作比较》,从语言人类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苗语对山地的命名制度。阿拉德尔吐《记录民族志的文化空间分析——以内蒙古兴安盟“图什业图”地区奎屯“罕山”祭祀为例》,主要分析科尔沁—图什业图地区祭祀文化如何在仪式化的生态空间变迁和传承。胡展耀《山地民族混农林复合文明的历史记忆库——中国苗侗民族混农林文书的特质辨析》,本文立足混农林文书这一历史记忆库,分析其现代背景下的生态价值。龙宇晓《苗岭东缘山区开发史的石刻记忆——天柱碑刻史料的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论述了天柱县碑刻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碑刻的分类、碑刻石质载体特点及其灾害。

21日下午,论坛圆满落幕。论坛负责人作了论坛研讨情况总结。他从美丽山地与美丽中国、勿忘文化、人的问题、语言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认为要“登高望远”,看到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每一种文化的美,即“美美与共”;重点指出心灵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结合成的“三态合一”是本场会议的核心,“三态合一”是一个立体的生态,分别相对于形、气、神,三者互相统一,不能分离,并在相互联系中达到天地相通;社会学缺乏一个文化的关怀,而不同文化之间是交互主体、互为主体的关系,文化的精髓是气,是一个开放是系统,任何文化都是发展变化的;文字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国家治理边疆,国家意识随着文字深入边疆,用汉字来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不是弱化了本民族的民族性,而是进一步增强了本民族的凝聚力。纳日教授的总结对会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纳日教授最后对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代表论坛主办单位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对与会同仁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纳日教授强调,贵州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特征都非常独特的山地民族省份,希望广大学术同仁今后多了解贵州、关注贵州、研究贵州。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