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移民与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探索”论坛综述
    论坛秘书处    2012-08-06

2012714-15日,21届中国社会学年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隆重召开,国内外近千人次与会,其中包括来自韩国、捷克、匈牙利、波兰等国家的社会学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专家学者,盛况空前。

“移民与社会发展论坛”作为大会的37个论坛之一,由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主办,坛主为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和陈绍军教授,于2012714日午,在绿洲饭店B会议室隆重举行。论坛共收到论文48篇,来自国务院三峡办、黄河水利委员会、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警官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甘肃行政学院、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共宁夏省委党校等机构的52位专家、学者及20多人次旁听了会议发言,就移民与社会发展的相关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论坛由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陈绍军教授主持。陈绍军教授组织主持了上半场论坛,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谭克俭研究员评论了诸位学者的发言;三峡大学段跃芳教授主持了下半场论坛,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雪松研究员评论了诸位学者的发言。

论坛发言按照“社会稳定与社会融入”、“生态与气候移民”、“移民政策与管理”等专题进行了安排。提交的论文主要分为移民社会适应与后期扶持、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生态移民、工程移民、移民利益表达机制与群体稳定、移民犯罪等几大主题,在会上有20位专家、学者发言交流了相关主题。

一、社会稳定与社会融入

黄河水利委员会移民局杨涛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迁建涉及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黄河河务部门、滩区移民、安置区原有居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分析。针对移民与治河、移民与发展、移民与安置、移民与安置区原有居民方面存在的利益冲突,应合理规划、鼓励外迁,实施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实行项目社会评价制度,研究和推广洪水保险制度。

陈绍军、蔡萌生认为依据某种需要而共同生存于利益集团的利益相关者通过联合起来形成具有强组织化特征、非政治化取向特征的“以法抗争”的集体行动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民众抗争的主要形式。在具有强组织性和非政治性、强利益性和非权利性特点的民众抗争活动过程中,抗争领袖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价值实现型、利益投机型、组织委托型是当前中国民众集体行动抗争领袖的主要类型构成,在此基础上的抗争领袖生成机理研究对于准确把握民众诉求、保障民生,高效使用纳税人税款,切实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有着积极意义。

甘肃政法学院李晟赟指出5·12地震波及甘肃,灾民如何安置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将原本就位于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甘肃灾民迁移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新疆,属于生态移民类型,有利于平衡地区间人口分布密度和资源消耗,满足了受灾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理论上是一个双赢的决策。然而,考察一年来甘肃——新疆省际灾后移民的已有实践表明,部分移民呈现出不安心扎根新疆的状态,导致返迁。本研究从文化维度解析移民们原本不确定性地方知识表象之下的确定性生存方式,反思甘肃——新疆省际灾后移民由原先的确定性生存文化遭遇不确定生存事实之间的种种反差,作为探讨灾后省际移民安置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起点。

江西警察学院周忠伟做了江西省三峡移民社会融入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通过对比三峡移民在外迁磨合期前后的经济与生产经营、社会与公共生活、政治与文化生活和三峡移民社会治安状况来考察江西三峡移民社会融入程度,发现三峡移民在江西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已趋稳定,但在生产生活资料、资金扶持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让三峡移民逐步能致富,是促进三峡移民真正转变成江西居民,在江西长期安居乐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基础。

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孙海兵做了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安稳发展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悦中山做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三峡大学张绪宝、段跃芳做了三峡库区农村生态产业链稳定机制探讨研究

郑瑞强、施国庆深入理解治理思想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水电移民风险管理工作的多元决策性、利益关系网络性特征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指出从传统的风险管理向现代风险治理转型,既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日臻复杂和日益频发的水电移民风险管理现实的前瞻性需求。沿用社会治理理论思想,提出了西部水电移民风险治理的管理主体多元、利益相关者自治和制衡、管理联动等目标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西部水电移民传统风险管理中诸如风险管理缺乏全局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协同效应和管理效率较低等不足进行了阐释。

二、生态与气候移民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陈绍军及期博士生史明宇、蔡萌生以宁夏中部干旱地区为例,进行了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人口迁移研究通过对气候变化影响下宁夏中部干旱地区人口迁移的案例研究,对于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带来的风险和脆弱性,提升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适应与风险管理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张铁军指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不仅仅是居住地的改变,还存在人力资本的提升、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思想意识的变迁等问题。面对生态移民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需要从政府层面、主体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措施,突破其社会适应的困境,让其在迁入地落地生根

宁夏党校、行政学院马红梅、亢安毅、张磊认为生态移民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是宁夏“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的重点攻坚工程。同心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是宁夏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同心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以“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根本目标的生态移民工程,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同心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三、移民政策与管理

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梁福庆《三峡工程移民补偿政策发展和创新研究》一文在分析三峡移民补偿政策的依据、原则及目标的基础上,回顾了三峡移民补偿政策的发展历程,归纳了三峡移民补偿政策体系的构建,总结了落实和执行三峡移民补偿政策的主要成效及经验,进行了健全完善移民补偿政策的有关理论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移民补偿政策的有关对策。

伊庆山、施国庆认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社会管理建设具有内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社会关系角度界定移民社会管理的内涵与外延,然后根据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探讨移民社会管理的可行路径。移民社会管理中的最大障碍在于政府行为与移民诉求的不相匹配,只有借助组织的力量实现移民诉求的组织化表达,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力量与移民力量有效的整合。

黄河水利委员会移民局杨建设、 左萍 、杨涛认为移民工作直接关系到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区域社会稳定,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指出了在工程移民活动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明确移民安置责任;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健全政府管理机构;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

三峡大学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段跃芳、张津瑞指出现行政策在处理非自愿移民补偿问题时,往往关注实物资产损失,而忽略了无形损失。忽视移民无形损失对移民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探讨合理可行的无形损失价值评估方法,并将无形损失纳入移民补偿范围之内。本文应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有关方法特别是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VM)对农村移民搬迁过程中的无形损失评估进行了尝试。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秀杰、陈绍军研究了亚行、世行有关移民安置公众参与的政策与实践,指出伴随着世行和亚行贷款所实施一些国内项目,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众参与理念逐渐进入中国并逐步受到重视。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信息公开、协商、参与决策等三个层级,相应体现了公众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等三项权利。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行、亚行有关移民安置公众参与机制、方法、框架以及程序逐步完善。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陈绍军、李洋以“安徽省中等城市交通项目”的公众参与为例,对该项目公众参与评价经验进行归纳。首先,识别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经识别,本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业主及项目设计和施工单位、交通相关的政府机构、公共交通运输部门和项目城市居民。其中,项目城市居民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其次,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点,分别采用了深度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和绘制交通图等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了解各市交通路网建设、基础设施、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第三,深入剖析发现问题的原因,积极与项目办、业主、设计单位展开积极的协调和沟通,赋予各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设计的权利,特别是弱势群体需求的表达,来完善项目的设计和后续管理,提出了可融入项目设计的规避风险措施,即社会行动计划。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余芳梅认为农村水库移民利益表达能力弱,表达无果和表达渠道不畅,导致移民以非常规化手段和方式进行发泄,带来社会不安和紧张。目前,一方面是由于移民自身条件和能力限制了他们进行有效的表达,另一方面是环境制约了他们表达的有效性,包括农村的“熟人社会”、制度环境、社会大环境等。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需要构建一个农村水库移民利益表达机制,文章首先明确了该机制的内涵,对其功能进行了定位,然后从司法、政府、移民、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的角度出发进行构建。

四、移民后期扶持

梁福庆认为在分析做好三峡后续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归纳了做好三峡后续工作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了做好三峡后续工作的思考,提出了做好三峡后续工作的6条对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三峡后续工作机制;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扶持及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狠抓重点,提高后续工作效益;运用科学技术,加快推进三峡后续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帮助解决重大问题和新问题;加强宣传和培训,推进三峡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江西农业大学郑瑞强以江西省九江市避灾移民安置实践为例开展了可行能力理论的避灾移民安置优化研究。

三峡大学段跃芳、张晓东在《三峡库区城镇移民就业帮扶项目建设风险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移民就业帮扶项目的建设对三峡库区经济环境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库区整体经济实力不足,普遍存在着工业化基础不牢固、水平低的现象。移民就业帮扶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经济结构的矛盾,巩固工业基础,打造优势支撑产业,协调库区的三大产业发展,有效缓解移民的就业矛盾,实现库区经济包容性增长,保持库区社会稳定。本文通过案例的分析,对促进城镇移民就业的具体措施进行绩效评估,进而对今后制定移民就业帮扶政策提供依据。

三峡大学张津瑞、段跃芳做了题为《江西省鹰潭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调查与思考》的研究。认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当尊重政策受众的多样化诉求,增加政策弹性,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五、其他方面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许涛研究了在华非洲商人居住方式的变迁。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谷玉良研究了农民工城市社会关系的再造问题。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李菁怡做了题为《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的移民权益保障研究》的研究。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冲做了渔民“失海”问题与思考的研究。余庆年、张冲做了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的教育和培训研究,指出移民教育培训在移民经济收入水平恢复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移民教育培训可以增强移民的文化技能水平,增加移民非农就业机会。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移民教育培训还只是作为移民主流安置方式的一项有益补充,尚未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不少水利水电项目的移民培训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本文在分析移民教育培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的特点进行了移民培训体系和制度的构建和设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何得桂做了陕南避灾移民搬迁中的社会排斥机制研究。湖南行政学院妇女理论教研部陈飞强做了郊区农村拆迁中村民的拆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对不同安置方式水利水电移民住房保障标准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移民搬迁前后住房的空间变化对移民安置方式进行了界定,从住房面积、质量、环境、房屋资产价值和货币补偿标准五个方面研究了水利水电移民住房保障相关标准的测算方法,核心是对三类不同移民安置方式下移民住房货币补偿标准的确定和分析,对进一步完善移民住房保障测算做了总结。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马雪松提出了破解“不完全城市化”困局的问题,认为户籍制度已经不是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许多进城务工农民和农村户籍大学生选择保留农村户籍,我国陷入“不完全城市化”的困局。必须统筹城乡,创新机制,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才能破解“不完全城市化”困局。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谭克俭在《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两难选择与破解对策》一文中指出农村家庭中留守老人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也是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政府、家庭和老年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做出正确的抉择。

移民是世界性的难题,移民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移民所涉及的大量的社会融合、生态与气候移民、移民政策与管理及后期扶持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移民问题是当今中国,也是当今世界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流动人口问题、非自愿移民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有关非自愿移民的政策与研究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并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与会代表认为:本次中国社会学会年会设立移民研究论坛非常必要,取得了预期效果,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于移民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