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管理与社会秩序研究”论坛综述
    “社会管理与社会秩序论坛”供稿    2012-07-30

 

2012714,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保障学系共同举办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秩序研究”论坛在宁夏银川如期举行。这次论坛是“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连续第五年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主办论坛。此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0余篇,其中有31篇入选论文集。

研讨会分为“社会管理专题”和“社会秩序专题”两个单元,采取主题报告、自由讨论、单元总结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共有11位与会代表围绕“社会管理与社会秩序研究”进行了主题发言,还有多位学者作了即席发言和评论,其中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也有微观的现实思考,既有理性的学术思考,也有深刻的现实关怀,充分体现了论坛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精神主旨。

在社会管理单元,论坛负责人、吉林大学宋宝安教授探讨了物价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问题,认为物价事关国家安危和人民福祉,物价过度上涨会加剧两级分化、出现阶层对立,推高心理预期、导致心理失衡。由于物价的社会性所决定,稳定物价应该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应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创新监管机制;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增进社会福利,提高政府公信力;正确处理利益矛盾,增强社会紧密度;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建立社会预警系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民生为出发点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生产的计划性。云南大学钱宁老师探讨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矛盾及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分配不公、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匹配、腐败现象严重、拜金主义盛行等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但当前的社会管理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把加强社会管理看作是加强社会控制,忽视了社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于民众的生活需要;漠视群众利益,片面强调稳定,导致群体性事件和上访事件;社会资源分配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别问题;社会管理权力过于集中,行政化倾向日趋严重,没有释放出社会参与的空间;社会信任严重缺失,政府的社会管理缺乏基本的民意基础;对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缺乏必要的认识。为破解上述社会管理认识上的误区,满足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需要,应该更新理念,用社会治理的理念重新审视社会管理体制;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社会管理观念;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改变社会管理的刚性结构;解决社会管理行政格局过度集中的问题,下移管理重心,发挥社区的基础性功能;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制度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管理的专业化。上海行政学院周耀虹老师论述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与价值。认为扩大社会参与是加强社会管理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社会组织是社会参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激发释放了社会活力,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但社会组织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认同仍然有限,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仍受到限制。需要正确定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建立扩大参与的途径与制度安排,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治理的合作共治。贵州师范大学刘卫星老师关注的是农民工问题。在对贵阳市部分农民工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农民工面临着工作时间长、工资普遍偏低、工作环境恶劣、居住条件简陋等问题,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浙江师范大学张兆曙老师探讨了联合治理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通过对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的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教授指出国家基础权力与决断权力之间的落差,促使国家借助媒体对复合性治域的“问题化”过程建构公共议题和公共责任,最终使治理共同体成为一种围绕公共责任展开的中轴结构,国家、市场和社会在复合型治域的联合治理过程中正在走向一种国家带动型法团主义关系。济南大学高灵芝老师探讨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认为“多村一社区”具有必然性、合理性和长期性,但这种模式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造成了非中心村和中心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政府性服务与社区性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社区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大统筹力度、推行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战略等措施予以解决。吉林大学的徐晓海老师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指出新媒体的独特性使社会管理既迎来了完善信息平台、增强舆论监督力量、拓展政民沟通渠道的机遇,也造成了推动群体性事件、异化为网络暴力、干扰行政司法等问题。面对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应该通过做好舆情危机事件防范、培育公民意识、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等方式做出回应。西安社会科学院的戚滨安老师关注的是失地农民群体。通过对农民失地后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的分析,认为失地农民普遍缺少长期经济规划,存在难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现代涉农产品服务体系、拓展非专业技术型劳务服务环境等生存路径。

在社会秩序单元,北京社科院戴建忠老师探讨了流动人口和社会安全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增多造成了族群的冲突,外来族群与本地人之间在权利上的不平等使外来族群无法分享组织化的权利,直接导致了族群分裂和族群冲突,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应该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参与的平台,实现基层的平等参与权,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促进族群的融合,维护社会稳定。通化师范学院王如鹏老师探讨了社会组织对调整社会结构的重要意义。老师从马克思的二元社会结构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三级机构学说出发,论证了公共领域的建构特征。社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取决于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需要,随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经历了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结构从单一的国家政治实体发展到国家——社会两极结构,再到国家——公共领域——社会三极结构。我国的社会结构大致也出现了这三种社会结构形式。但我国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过程,市民社会及公共领域是国家让渡出的一部分空间,这就决定了我国公共空间主体对国家天然的依赖性。因此应大力发展社会组织,让它们能承担起政府机构改革后剥离出来的社会管理职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王一老师探讨了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重建问题。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为了适应农业税费改革后国家——农民关系的变化,促进乡村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的有效衔接,对乡村基层治理结构进行的改良与重构。但目前的农村社区在机构设置和服务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还未形成关于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的统一认识。因此,需要通过理顺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主体、整合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引性制度变迁过程,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社会管理和社会重建功能。

最后,论坛负责人宋宝安教授进行总结,认为本次论坛交流和检验了重大项目课题组一年来的科研情况,也为国内同行搭建了进行社会管理与社会秩序研究的平台,起到了学术交流和互相促进的作用。宋宝安教授认为论坛讨论问题集中、深刻,既有对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建构的思考,也有对关键问题和重点人群的关注,反映了中国社会学界在社会管理领域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显示了社会管理正在日益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关键命题。宋宝安教授感谢与会人员的大力支持,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把社会管理论坛继续办下去。希望大家支持正在筹建中的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将以此为平台推动社会管理研究的深化发展,为国家解决社会管理重大问题做出学术界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社会管理与社会秩序论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