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研究员发表致辞。他指出“本次论坛是围绕‘质性社会学’来举办的第二次论坛学术研讨会,与去年的论坛相比研究主题更加集中,论文质量稳步上升,研讨水平日渐提高,并感谢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及其对学科发展的不懈支持”。之后,他以“从‘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到‘质性社会学’”为题,具体叙述了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和理性思考“质性社会学”。他先论述了质性方法的特征和地位,并指出质性方法的“科学性”问题,进一步阐明了质性研究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基本理念的变革,最后他肯定的说,质性社会学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本次论坛分别围绕质性社会学的理论、实践和方法三个领域展开讨论:
一是在质性社会学的理论范畴内展开了一系列论述与学术对话,逐步尝试建立基本概念及其分析范式。如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郑庆杰以“‘强—弱’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为题分析了质性研究中存在的三种困境:主体间性、表述政治、参与行动,并提出从对对象的反思到研究作为反思对象,从认知研究到行动研究,共同构成了质性研究的“强—弱”反思谱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尹小俊副研究员作了“基于质性社会学的思考:“社会”概念的诠释谱系”的发言,他尝试从一个新视角来诠释和勾勒“社会”概念,试图寻求它背后真实存在的运转逻辑,缩小宏观叙事和日常生活叙述之间的差距,以便于透过文化视域观察到真正的“社会”。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赵文龙教授围绕“社会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通过简要考察经济学关于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和社会学对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认为不确定性问题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是质性社会学实践始终坚持以丰富的田野调查和深度的个案分析为基础,通过本土化的经验逐步归纳和提炼出富有特色的质性社会学框架和轮廓。如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杨晖副研究员从整合性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基于社会工作实践的背景即以平寨‘孝布改革’为例来思考影响行动实践背后的种种因素,涉及“行行重行行、社会性别敏感、优势视角、本土知识的建构”等内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南助理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后农业税时代农村社区治理的思考——以陕西省为例”。她关注建立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治理方式,通过个案的分析和探索思考改进社区治理的措施。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刘莹副教授从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入手,以西部地区低学业成就学生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为例,指明实证主义社会学遇到的挑战和构建质性社会学带来的现实意义。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系讲师苏静以临夏八坊回族妇女嫁衣人类学调查为例,论述了回族妇女嫁衣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谢冰雪通过分析藏族组织“沙尼”的田野经历来对田野调查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再探讨。
三是质性社会学方法正在进入深入探讨的发展阶段。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谢雨锋助理研究员站在认识田野的社会性的角度来把握和理解社会,继而思考田野调查与质性社会学之间的关联。沈阳工程学院政法系陈阳讲师的发言题目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资料收集与整理的网络解决方案”,他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辩证博弈统一谈起,论述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资料收集与整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并以云计算为切入点提出了具体的理论与实际解决方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鱼小辉研究员以“略论问卷调查中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为题,探讨了两种研究方法之间有无可能实现取长补短、有机整合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本次论坛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研究主题不断丰富。本次论坛延续了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质性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回顾与反思论坛”的特色和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质性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和关注领域,其中既有方法总结,又有经验累积及其理论反思,从而全面地建构了质性社会学的内容框架。
第二,研究共识尚处于形成期。纵观论文作者的发言,发现大家都有感于传统社会学目前面临的困境,而质性社会学提供了一个宽广、丰富而又不同于传统社会研究的视角,虽然这一分支学科积累还显得薄弱,广泛的认同也未完全形成,但都意识到质性社会学的潜在价值和长远影响。与此同时,或者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同质性社会学是一种探索社会现象的理论视角,也是一种谈论社会与“质的”关系的思维方法。
第三,参与积极性比较高。本论坛开辟的研究主题尚属首次,也是新生事物,但已引起不少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关注和了解。与去年的论坛相比参与的人数逐年递增,研讨更加热烈。
本论坛的举办实际上为对质性社会学有研究兴趣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提供一个交流研究心得、分享实践经验的平台。以质性社会学为主题的论坛将会继续举办,希望更多的学者能给予关注和加入,从而为推进质性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实现其理论体系建构、方法梳理及其本土经验总结作出重要贡献。